暑期游学 如何游学兼得?

2018/8/14 13:40:48   来源:人民日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里,“游学”日渐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热门选择。游学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游学热,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与此同时,游学产品价格、项目内容、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日前,一则网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杭州的孙女士这个暑假花了三个月工资,让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因为她得知,小学6年里,全班只有她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

  近些年,随着游学成为一个热门的假期项目,让不让孩子去游学,甚至去不去国外游学,成为不少父母面临的新选择。

  游学成为不少中小学生假期生活选择,参与学生呈低龄化趋势

  北京市民刘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烦恼。“孩子说,隔壁雯雯暑假去了日本游学,同班的淘淘去了欧洲,而他只去了张家口姥姥家玩儿……”刘先生很无奈,动辄三四万元的团费,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看着渴望出国游学的儿子,他只好保证:“明年暑假一定让你出国游学!”

  天津的李女士,儿子读六年级,今年暑假去了澳洲游学。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假期,儿子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孩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提升了团队意识和自理能力。”李女士说,只要在家庭经济条件能承受范围内,她都会支持孩子多出去开阔眼界。

  近几年,去国内外各地“游学”或曰“研学旅行”日益流行。打开某知名旅行社网站可以发现,“游学”和“跟团游”“自由行”等旅游项目并列,被单设为一个栏目。“英国剑桥牛津15天夏令营”“呼伦贝尔7天6夜亲子营”“游学类清北名师夏令营”……100多项在售的国内外各类游学产品五花八门,产品来自20多家不同的机构。

  记者致电某著名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暑期境外游学项目,客服人员说:“因为人员爆满,暑假所有境外游学项目均已售罄。”浏览其网站,“‘十一’游学早规划,亲子同行共成长”的广告已经在首页挂载。

  “我国现有K12阶段(即幼儿园—12年级)人数约1.8亿,游学、夏令营参与比例预计在5%左右,近1000万人次。预计三年内,参与比例有望达到10%以上,前景广阔。”携程旅游日前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游学旅行报告》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游学、营地类旅游,2018年预计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报告还指出,“游学业务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成长。”同时,价格更亲民的国内游学的增长率是出境游的2倍以上,达到120%,人均团费在4200元左右。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游学,孩子的年龄都向低龄化发展。”携程游学平台负责人张洁说,“用户数据显示,2017—2018年度,用户初次体验海外游学平均年龄在12.1岁,初次体验国内游学产品平均年龄在8.8岁。相比2015—2016年度分别下降0.8岁和1.2岁。”

  游学能增长见闻、提高素质、激发志向,但应理性对待,避免跟风攀比

  “当然要肯定游学活动的合理性。”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看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让孩子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自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课堂的有益补充。

  “去年参加山区体验夏令营,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学会了感恩、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北京孩子小赵说。

  “我们游览了故宫、长城,坐了高铁、地铁,参观了北大、清华……太棒了!我以后也要到北京上大学!”正在清华校园里参观的河南农村小学生豆豆,提起北京之行赞不绝口。

  “总的来说,游学是一件好事。参观革命圣地或者历史文化古迹,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能了解异域文化、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到野外接受生存训练,能够强健体魄、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游学对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旅游来增长见闻、提高素质很有效果。

  “游学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不仅仅是增长见识而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认为,“我们在研究中注意到,变化的环境能够给孩子脑部细胞带来刺激,提高其思维能力。”卢晓东说,游学还有助于启发某种志向,“比如,参加北大清华游、哈佛耶鲁游,在厚重、悠久的校园里,孩子能够隐约地生出某种志向,产生对文明、知识的崇拜,这极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当然,游学热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有些机构发展研学旅游,过于强调经济导向、旅游线路安排,对游学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薄弱。”戴斌举例说,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游学,并不只是看看而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对组织者和接待人员有相应的要求。孩子们去看一个科技馆,是走马观花地看,还是请专业的科普人士做讲解,差别很大。他认为,“在这些方面,游学项目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游学热之中还有盲目攀比的情况:别人家的孩子去国外,自己也得去;别人去远程,自己也得去;别人坐飞机,自己也要坐飞机……“这样的攀比会加重家庭的负担。”戴斌建议,“整个社会,包括旅行社和家长、孩子,都应对游学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因人而异、不应跟风攀比。”

  建议制定行业标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立法规范等,为游学织密“安全网”

  “我们孩子去年报团参加国外游学,‘游’得太多,‘学’得太少,两周的行程,走马观花,几乎是名校‘一日游’。孩子疲惫不堪,收获也有限,但价格不菲。”一位家长吐槽。

  “组织游学的机构太多:公私立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专职游学机构、网络电商平台……各种各样,也不知道这些机构到底有没有资质,安全性如何?”一位正为孩子挑选游学项目的家长困惑不已。

  的确,游学不同于普通的旅游产品。目前,行业门槛较低,缺乏规范和标准,游学组织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都缺乏审核。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戴斌说,教育部等11部门曾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美中不足,这只是个政策性文件。研学旅游究竟怎样设置内容,收费标准如何,如何保障安全?都应该有相应的规范,最好能够出台国家标准。

  “其次,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对于游学的组织者,应该由教育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范管理。”戴斌建议,最好出台具备资质机构的正面清单,对于不能够按标准来执行的组织者,实现负面清单制度。

  “加强监管部门的国际合作,同样非常重要。”戴斌认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境外去游学,家长最为担心的是品质和安全问题,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能更好地为学生游学织密“安全网”。

  洪明则补充说,“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对研学旅行的监管有法可依。”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