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与"遗保":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17/7/17 11:43:55   来源:环球网    

  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连连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代表的审议和表决,青海可可西里于7日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第二天,评委会主席再次敲锤,福建鼓浪屿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7月10日《人民日报》)

  申请世界遗产工作“双喜临门”,这表明我国对申遗工作本身的重视,更显示出我们对国内自然、文化等遗产保护工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20世纪后期,藏羚羊羊绒制品沙图什披肩在西方走俏,大量藏羚羊被猎杀。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曾12次率队由昆仑山口进入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1994年1月18日,在押送18名偷猎者和缴获车队途中,年仅40岁的索南达杰被盗猎者残忍地射杀在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悲壮的往事,带给我们的是警醒与反思,也会更加坚定我们对于自然、文化等遗产保护的决心和信心,让申遗和遗保工作齐头并进。申遗成功,只会被当作起点,而遗产保护工作将永远在路上。

  遗产保护的大敌,是不科学乃至扭曲的政绩观以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不当规划、盲目开发、胡乱开发。这让某些自然、文化遗产沦为不当开发的牺牲品。甚至,一些景区的自然、文化景观,也会遭遇旅游开发的戕害,让既有景观失去当初的模样,失去原有的韵味。例如,2012年初,媒体曾报道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迁,现场变成一片瓦砾废墟,景象惨不忍睹。而在此前,相关文物保护部门都发声要加以保护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这足以证明,文物保护和遗产保护不能仅靠文物保护部门担纲唱主角,必须纳入属地一把手的职责范围。而且,对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应成为各地政府的执政自觉,像爱护羽毛一样爱护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不忽视对一棵树、一幢碑亭、一座桥等的保护和维护。

  各地的自然、文化遗产或文物景观,作为一地风土文化的符号,蕴含着乡愁,承载着记忆。唯有尽心尽力保护,才会留住这些由来已久的遗产。

编辑:李傲然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