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原汁原味和创新发展不矛盾

2016/10/24 10:28:3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巴人东迁,武陵山水寻发源;土家摆手,梯玛神歌传列祖……”当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非遗保护专家刘魁立,看到重庆市酉阳县可大乡几位古稀老人忘情地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这位民俗大家看来,几位执着于非遗传承的老人就是灵魂的舞者,他们用原生态的形式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历史,传递着一种古老的文化。感动之余,刘魁立也在担忧摆手舞的传承问题。

  据统计,目前,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为44个,重庆市级非遗项目为511个。这些非遗项目传承都面临后继乏人的难题。对于绝大部分非遗传承人来说,三四十岁很少见,五六十岁算“年轻”,六七十岁算“正常”,七八十岁不鲜见。

  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副主席、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如今重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比较严重,导致很多非遗项目正在逐渐失去传承的土壤。与此同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即便青壮年留守本地,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日渐淡薄。这是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根本原因。

  谭小兵认为,问题更多的出在“承”而非“传”。像酉阳民歌传承人白现贵、熊正禄以及酉阳古歌传承人吴少强等,他们都很乐意将技艺传下去,问题是年轻人不太情愿“承”下来,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难以谋生。

  非遗项目基本上都在民间,其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师带徒,另一种是传承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传承。前者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支持力度,但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行为,这种自发行为的内在动因更多的是为了谋生。后者一般都由政府主导,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谭小兵建议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尊重传统传承主体中的个体、社区对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即本体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其保留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审美相结合,加以创新,进行推广,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更多人喜闻乐见,即现代思维。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需要处理好本体思维和现代思维。

  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现实是这两种思维经常会打架。

  谭小兵认为这两种思路都没有错,一个是强调将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原汁原味的、完整地再现,另一个则考虑到时代的演变和现代人的接受度。

  两种思路都有成功的案例。去年,在京举行的中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酉阳土家族阳戏《平叛招亲》走上舞台,取得很好的效果,还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阳戏中有一些被人们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程式化的内容,但它们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真实体现。

  另外一个案例就是重庆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传统的夏布是用麻做的,比较粗糙,穿在身上很不舒服。采用现代特殊工艺之后,既保留了夏布的传统特色,又增加了舒适感,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很喜欢。

  对于木叶吹奏、黑水号子等非遗项目,为了提高年轻人传承的积极性,可以将其舞台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游客游山玩水、尝鲜品茗之后,欣赏一下优美的木叶情歌和雄壮高亢的号子,不也是一次地道的文化之旅吗?

  所以,谭小兵一直强调,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本体思维”和“现代思维”要结合。前者在传承中可居主导;后者可在发展中居主导。而发展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二者不可偏废。

  当然,也要警惕非遗传承保护的过度市场化。谭小兵表示,目前有些地方打着非遗传承保护之名,对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粗制滥造,鱼目混珠,从中渔利,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是对非遗项目的极大伤害。

  除了传承后继乏人之外,非遗传承保护还面临着只重形式、不重文化内涵的问题。另外,投入也不够,比如重庆511个市级非遗项目,每年的项目传承保护经费投入也是捉襟见肘,平均一项不足万元。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同样以重庆为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事相关保护工作的也只有10余人,而大多数区县根本没有相关专业人员。

  由此可见,非遗传承保护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谭小兵认为,不仅仅是文保部门,人人都是非遗的主人。他呼吁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唯有如此,才能留得住根脉、载得动乡愁。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