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寻求原创旅游纪念品 贝壳风铃何时不再成为代表?

2014/7/30 8:30:31   来源: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老青岛”有了“时尚范儿”

  “虽然我们的工作室搬到了景德镇,但是,青岛举行这种大赛,一定是要参加的。”7月22日,凤凰窑陶艺工作室负责人曲俊蒙介绍,自己曾在青岛某高校任教10年,主要是教学生做陶瓷。

  今年6月份,由青岛市旅游局、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主办的“最美海湾杯”——2014青岛市旅游文化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启动后,曲俊蒙就加紧备战,交上了4套参赛作品:青岛印象青瓷浮雕杯、青岛老建筑浮雕、青岛印象色釉鲸鱼等,将青岛特色老建筑等元素将通过浮雕工艺制作到泥板或杯子上,非常精美,格外时尚。

  他说:“青岛跟别的沿海城市相比,其旅游特色,在于各种优秀建筑,我们将这些彰显青岛特有的风情通过浮雕展现出来,希望能给外地游客以惊喜。”

  据介绍,大赛以“传承、创新、提升”为主题,面向社会广泛征集能够反映青岛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城市特色的旅游文化商品设计和包装设计,参展作品要求主打“青岛元素”牌,体现地域性、创新性、实用性、工艺性、市场性和环保性。大赛启动至今,已征集到各类“青岛元素”的创意作品600多件。7月22日,主办方挑选了部分作品,在青岛创意100文化产业园展出。山东奥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螺钿漆器系列,将青岛特色景点、自然风光等元素与中国传统工艺巧妙融合,包括青岛十景螺钿漆器看盘、青岛风光螺钿漆器笔筒等;青岛大学的李龙设计的纤维艺术品《青·印》采用纤维艺术表现方式展现青岛城市特色,具有现代设计时尚气息。

  九成摊位售卖“老三样”

  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区旅游局)副局长张萍介绍,本次大赛作品征集8月6日截止,之后将由网络评选和专家评选,最终的获奖作品将在奥帆中心、悦喜客来、创意100等4地进行巡展,一方面宣传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搭建平台,使更多有设计能力的个人和有生产、销售能力的企业进行对接。

  她说:“大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整合青岛市优质旅游文化资源,设计一批青岛特色突出、文化创意性强且市场认同度高的优秀旅游文化商品,通过后期包装推介,帮这些独具青岛元素的作品找到合适的制作商,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当前沿海城市的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满街都是‘蛤蜊皮’。”青岛创意100产业园总经理邓斌说,从大连到烟台,从青岛到广州,从北到南,旅游纪念品总是“老三件”:贝壳系列、珍珠系列和珊瑚系列。“一串贝壳风铃,几乎代表了这些沿海城市的旅游纪念品。”

  7月22日下午,记者在五四广场和青岛奥帆中心的旅游纪念品销售点逛了一圈,五六十家销售点,90%的摊位在售卖“老三件”,印证了邓斌的观点。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了旅游商品行业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副主任董志文认为,沿海城市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雷同,说明差异化不够,创新能力不足。通过大赛方式来遴选具有青岛元素的旅游产品,其首创精神值得肯定。他说:“这种创意大赛关键是常态化,在长期坚持中培育青岛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

  知识产权保护急需跟得上

  山东奥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企划部总监赵强介绍,公司是一家本土设计企业,设计生产旅游产品有10年时间了,“我们公司拥有国际化的创作团队,以艺术创意为主,内容涵盖青岛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次我们已经报送了40多种参赛产品,我们的目标是100种。”

  他认为,避免旅游纪念品同质化,必须走特色之路。“拿我们的丝绸系列产品来说,青岛素有我国纺织行业‘上青天’的美誉,精湛的工艺技术,加上青岛山海城的独特元素,产品设计投产后,很受客户欢迎。”

  赵强认为,打造青岛特色纪念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产品设计者真正挖掘城市文化,展示青岛之美,同时也要根据市场反馈,真正走平民化之路。

  赵强向记者展示一款“青岛天主教堂开瓶器”参赛品时,也说起了心中的忧虑:“这种开瓶器,我们费时费力开发出来,怕的是被同行模仿。因为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外观专利申请,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跟得上。”

  在董志文看来,任何商品的研发设计都是其产生利润的源头,尤其是以独特性、地域性、艺术性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商品,更是将好的研发设计视为生命。但是,企业自主研发新的商品,在刚刚投入到市场时,确实可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用不了几天就会被仿冒者盯上。由于不用经过研发环节,同时仿冒者的商品通常较为粗糙,价格会低一大截。

  他说:“这些仿冒品一方面在价格上对正牌货造成了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使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失去了购买兴趣,从而使整个市场被搅乱,无人再去花力气研发新的产品。可以说旅游商品的专业产权得不到保护,是制约青岛市旅游商品推陈出新的瓶颈和绊脚石。”

编辑:陈绪兰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