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北厂"跑马助兴贺年会

2014/1/21 8:49:47   来源:山东旅游局    

  “小步颠,大步提,跟着锣鼓打转转。”一位八旬老人身着大红色上衣,耐心地给几位队员解说着“跑马”的要点。每天下午3点左右,在东风西路北厂小广场,十几名老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表演“跑马”节目,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观看。他们是德州市北大门夕阳俏民间艺术队的成员,平均年龄66岁,年龄最大的83岁。

  八旬老人叫刘海泉,今年82岁。据他介绍,德州“跑马”古称“跑竹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德州“跑马”是德州古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起源于古运河两岸的德州“跑马”始于明朝,兴于清朝,在抗日战争时期消失。

  刘海泉自幼受家庭影响,他父亲就是民间文艺的爱好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曾经有一次他父亲卖了 10亩地,为街道筹钱办文艺节目。刘海泉14岁那年便参加了街道文艺队,16岁在老航运局参加工作,当了20多年的文艺队长。2014年是马年,刘海泉说,他打算在有生之年将文艺爱好拾起来,把失传了70年的德州“跑马”排出来。

  谈起排练“跑马”的过程,刘海泉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正好是马年,用他的话说,他这是“夕阳残照献余晖”。去年3月份,刘海泉和北大门夕阳俏民间艺术队的几个成员商议排练“跑马”,几个老队员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因为谁都没见过“跑马”,刘海泉也只是小时候见过,印象并不深刻。

  刘海泉一直有收集酒瓶的爱好,一天他在整理以前收集的酒瓶时,发现有一些马的图案,比如说“万马奔腾”“烈马咆哮”等等。于是,刘海泉根据这些马的动作、表情,创作出了“二马错蹬”“对花车”“走马灯”“人欢马笑”等“跑马”节目中的精彩场景。

  在“跑马”这项文艺节目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老鼓点,配合着老鼓点轻重缓急的节奏,再加上领队的有力指挥,才呈现出一套完整有序的“跑马”。

  德州老鼓点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接近失传,经过近一年的挖掘整理,老艺人还原了原来的曲牌。如今,老鼓点紧锣密鼓,锣鼓交错,节奏明快,击打起来欢快清脆。

  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德州市北大门夕阳俏民间艺术队的“跑马”已经先后表演了30多场,受到众多市民的一致称赞。刘海泉说,德城区“顺城跑驴”“小锅市高跷”“桥口水兽旱船”已经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也希望在适当的时机,“跑马”也能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这已经接近失传的文艺节目保存下来。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刘翬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